常見問題
1。 年輕人會得肌少症嗎?
纖細身材30歲後突然暴肥,加上不當減重方式而身陷肌少症危機的年輕人不少。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降低,肌肉合成效率下降,脂肪逐漸堆積,高體脂低肌肉的肌少型肥胖於男性盛行率43%,女性為18%,肌肉量少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81%,少動、營養不均衡且有肌力下降的年輕人更需格外注意。
2。 那些人容易罹患肌少症?
- 長時間節食/外食/營養攝取不均衡;例如蛋白質和卡路里攝取不足。
- 體重半年降5%。
- 少動/限制活動/臥床者,年輕人臥床一個月下肢肌肉量流失0.5公斤,但老人臥床三天,就可能流失1公斤的肌肉量。
- 多重用藥者,例如服用抗憂鬱藥物、利尿劑、降血脂等用藥。
- 慢性疾病罹患者,例如高血壓、心臟衰竭、肝硬化、慢性腎病、糖尿病、癌症術後、骨關節炎。
- 老年綜合症等多病共存,例如性腺荷爾蒙、甲狀腺素、生長激素等分泌不足造成肌肉質量減少;壓力荷爾蒙過高導致脂肪量增加肌肉量減少,認知功能障礙導致情緒、飲食及活動力下降,增加肌少症風險。
3。 肌少症幾歲開始?
全身肌肉質量於35歲以後開始流失,每十年減少8%,70歲以後每十年減少15%。肌少症是一種肌肉質量減少與肌肉功能下降為表現的綜合症狀,能在越年輕時就養成良好運動習慣,鍛鍊肌耐力,就不怕肌少症的發生。
4。肌少症的盛行率是?
目前臺灣無大規模的調研,根據研究報告多聚焦於高齡族群的發生率調查,65歲以上,每3人有超過1人為肌少症(34.1%),65歲至75歲族群中,女性肌少症盛行率較男性高;80歲以上的族群中,男性肌少症盛行率較女性高。
5。肌少症的初期徵兆為何?
肌少症前期表現為力弱(Dynapenia),指的是肌肉量正常,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,有走路變慢、無法長時間走路、彎腰駝背站不直、經常絆倒或跌倒、肩頸痠痛及下背痛。根據統計30歲年輕族群,超過一半肌耐力顯著下滑卻不自覺,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力弱問題,可以檢測手部握力,握力如同全身肌力指標,握力差的人肌少症的風險高,不只可評估糖尿病風險,也有研究發現握力差的人,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升高。
6。如何觀察家中長者是否有肌少症?
可觀察家中長者的虎口地方、鎖骨上方及太陽穴處是否有凹陷。生活中出現走路遲緩、一次爬不了10個階梯、上下樓梯要扶手輔助、跟親人或朋友握手時握力變弱、毛巾擰不乾、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、過馬路時要分兩次才能走完...等都有肌肉流失與不足的風險。
7。怎麼判斷肌少症?
- 【用手指測量】雙手比7,食指與拇指圈住小腿圍最壯的地方,若圈起來有縫隙就代表可能肌肉不足,肌少症風險較高。
- 【用皮尺測量】若小腿圍最厚的地方,男生小於34公分,女生小於33公分,則建議前往醫院檢查作進一步評估。
8。肌少症是疾病嗎?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一種肌肉質量、力量和功能逐漸喪失的進行性全身性肌肉疾病。
9。肌少症會遺傳嗎?
在肌肉減少症患者中發現,有些許基因與肌少症的表現有相關性,然而,環境與生活型態會影響基因表達,也就是說肌少症不見得是直接的基因遺傳,但在相同的生活形態下,同家族的人可能有較高的發生率。
10。肌少症要看哪一科?
可以到醫院的門診「老年醫學科」或醫院的「高齡醫學科」、「復健科」或「新陳代謝科」就醫。透過症狀、臨床精密儀器評估及檢查,確認是否符合肌少症條件,即早干預防止肌少症惡化。【老年專科醫師及老人專科門診查詢】。
11。肌少症最後會如何?
高齡醫學相關研究發現,肌少症女性中,骨質疏鬆約占3成,而骨質缺失占了6成,肌少症是骨質疏鬆的前兆,預防骨質疏鬆要從養肌做起。若輕忽肌少症,嚴重時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、行動能力、生活品質,還會增加跌倒風險、骨折、認知功能障礙、代謝症候群、心血管疾病、失能及死亡率。
12。肌少症能逆轉嗎?
目前尚無針對肌少症的特定藥物治療,但可以藉由飲食調整和運動鍛鍊來改善肌少症現象,減少病程惡化,進而增進生活品質。
13。肌少症多久會好?
肌少症是需要復健治療與適當的營養補充,有機會恢復到和過去一樣的狀況。持續10週的阻力訓練可見肌力、肌肉量的改善,若要肉眼可見的肌肉量增加及線條明顯一般在運動訓練20週,可監測身體組成有無增肌減脂的數據改變。
14。肌少症會死嗎?
瘦肉組織與肌肉的損耗10%時,免疫力就會異常且增加感染風險;降20%會影響傷口癒合;若超過30%時會影響坐或站的功能,甚至導致壓瘡及肺炎;若流失高達40%以上者,會大大增加死亡風險。
15。肌少症要做什麼運動?
研究指出每天步行步數小於3800步者,得到肌少症的比例就會增高。運動以有氧運動+肌肉訓練能有效增加體力、肌耐力。有氧運動如走路、慢跑、游泳、騎單車、跳舞等,肌肉訓練建議增加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、仰臥起坐、抬腳、也可以運用彈力帶、握力球、壺鈴或啞鈴工具等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。
16。肌少症體重會下降嗎?
肌少症初期,許多患者有出現體重減輕、握力下降的症狀,如果半年內沒刻意減重但體重卻減輕5%,很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。但肌少症也可能發現在肥胖的人身上,身形常見是四肢纖細卻腰腹部肥胖,出現體脂肪高、肌肉量少,所以體重的變化不是很客觀,量測身體組成中的四肢骨骼肌肉量較具有意義。
17。能增加肌肉的飲食有哪些?
增加肌肉的營養素有維生素D、B群、鈣質,而食物中海鮮類、雞肉、雞蛋、木耳、牛肉、乳製品、豆類及堅果攝取能幫助增加肌肉生成。一天蛋白質攝取量約3掌心,豆魚蛋肉類幫助肌肉合成的餐食平均分配至三餐,避免大小餐的發生。運動訓練的人在運動後補充蛋白粉或豆漿,能增加體內蛋白質合成。
18。肌少症日常要注意那些?
鼓勵曬太陽15分鐘,可幫助蛋白質吸收及使用,以改善低肌肉質量。日曬時應該要讓皮膚曬到太陽,不要全身包緊緊的曬。另外也可透過菇類或者保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,相較於長時間的日曬,對於身體來說會比較能負擔。
19。肌少症算失能嗎?
臥床一天不動,肌力損失5%,如果臥床一週不動,日後可能要花六倍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肌力。肌肉不動容易造成廢用性萎縮,這是許多臥床久病的老人常遇到的問題,家人或伴護者可透過學習上下肢被動關節運動,幫助長輩減少失能的風險。
20。肌少症電療有用嗎?
運動員訓練會使用經皮神經電刺激(TENS)來增加肌肉力量,現在也有利用高強度高聚焦電磁技術(HIFEM),來誘發肌肉超極限收縮,導致肌原纖維增生,案例發現治療2-6週可提升肌肉生長16%。但造成肌少症的原因很多,每個人天生的體質、肌肉跟神經的敏感度也不同,建議向專業醫師諮詢。